伟志集团
企业文化
伟志集团
首页 > 企业文化 > 企业内刊
总第135期  
◎优秀企业是怎样炼成的(下)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在我工作这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观察、思考着组织的发展规律,尤其是从事律师工作以来,我有条件接触各个阶段的企业,有初创的,比如船把头;有发展中的,比如易兰;有如日中天的行业龙头,目前年利润几个亿;也有国际大企业,比如世界500强第三名的英荷壳牌;当然也有处于衰败过程中和破产的。在与这些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我用心地观察企业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规律。根据观察,企业在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遵循着分化的发展规律:

在企业初创阶段,公司人员比较少,这个时候企业的很多功能是合并在一起的,而且往往是合并在老板身上。这个时候的老板往往是身兼董事长、总经理、生产总监、销售总监、质量控制总监、会计、出纳、甚至司机,非常的辛苦。这个时候的企业也往往没有什么制度,绝大多数的事情都是老板说了算。

随着生意的越来越好,企业开始进入了发展阶段,人员开始增加,功能开始分化,出现了独立的财务部、销售部、生产部、研发部、质控部、行政部等等,甚至出现了专职的总经理。在这个阶段,企业内部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然而,多数的企业并不是有意识地推动制度化的发展,而是被动地随着发展的需要而被迫订立各种制度。

在初创阶段和发展阶段会淘汰大批的企业,只有很少的企业能够进入下一个阶段:独立生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逐步诞生了独立的生命,他能够独立于创始人、老板而生存、发展,能够“自我运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完善的制度体系就是独立生命的骨架,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企业就不可能诞生独立的生命。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制度是伴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体系的。这个现象有它内在的原因:在企业很小的时候,如果过度制度化,很可能将导致效率低下,患上大企业病。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如果想更上一个台阶,制度化是必须要走的一步,因为,机构庞大了以后,信息量也会增加很多,靠老板一个人已经不够精力、时间去及时准确地处理每一件事情,这个时候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依赖人,一个选择是依赖制度。这也就是常常发生的争议:人才更重要还是制度更重要?我的观点是:制度更重要。理由如下:

德才兼备的人是凤毛麟角,非常难找。而且,即使你找到了,怎么保证接他的班的又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呢?在林达的《总统是靠不住的》一书中讲到在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以后,大家一致选举华盛顿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但同时,大家也认真地讨论和制定美国宪法。当时有一句名言,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华盛顿当总统是没问题的,大家都同意的,但谁知道下一任总统,或者下下一任总统会让哪个混蛋当呢,这个混蛋会不会就背离了我们的期望,把我们的国家搞砸呢?这种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希特勒就是民选上的总统。在比较了华盛顿和毛泽东之后我思考一个问题:华盛顿在美国建国之初的威信并不比毛泽东差,他完全有条件把美国带入总统专制的发展路径,就如同毛泽东在中国的选择一样。但为什么他没有这样做?为什么美国就走向了法治,而中国就走向了人治?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涉及到了比制度更深一个层次的问题:文化。涉及到了好的制度和坏的制度的评价标准问题: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度体系。

人性本私。自私是人的本性,当个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冲突小还有可能会有人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企业利益,当冲突大、时间久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维护自己的利益,放弃企业的利益。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如果有人认为这个人因此而道德有问题,那只能说明他太狭隘,不正常,还不够企业家的水平和胸怀。

有了好的制度,就如同种下梧桐树,自然能引来金凤凰;而没有好的制度,“良禽”会“择木而栖”。

人生命的脆弱。有一些企业,本来经营的非常好,但老板突然生重病,就导致企业一蹶不振。

当然,有人说,制度和人才并重,这是没错的。但是,在中国,我更强调制度一点,因为中国缺乏法治文化,在潜意识上,在本能上,对人才的重要性比对制度更看重一些,所以,应该多给予制度一些砝码,以加重它的重要性。

什么样的制度是好的制度呢?也就是制度好与不好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是规律。符合规律的就是好制度,不符合规律的就是坏制度。而且,制度是动态的,一个阶段的好制度,到了下一个阶段就可能变成坏制度。拿我对秦的研究来举例说明:秦在东周末期的诸侯国里,是一个非常弱小和边缘化的小国,然而最终为什么会崛起呢?我考察过人才、强国梦、明君、地理、经济、武器、甚至人种等各个因素。在这些因素上,秦并没有优势,它有的,别的国家也都有,但我发现了一个东西,是它与别的国家不同的:那就是制度。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但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是专制。商鞅在秦国通过推行郡县制、功勋制建立了专制体制。说到专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个不好的东西,其实,没有一定的好,也没有一定的不好,适合的、符合规律的就是好,不适合的、不符合规律的就是不好。专制体制有它的优点,他的优点就在于:效率高。决策的效率高,执行的效率高。因此,它适合于初创和发展阶段初期的组织特点。专制的落后国家打败文明国家的案例很多:比如秦统一六国,比如斯巴达战胜雅典;比如蒙古打败宋等等。但专制也有他的弱点:过度依赖人。如果赶上一个明君,它能把明君的作用放大,但如果赶上一个昏君,它也能把昏庸放大。因此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包括初创阶段和发展阶段的初期,应该专制,而到了发展阶段以后,应该有意识地,主动地弱化专制、弱化对个别人的依赖,强化法治,把法治和专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专制的组织如果不能适时地进行自我升级,会在第二个阶段就遇到瓶颈,崩溃是迟早的事情,也不可能发展到第三个阶段:诞生独立的生命。

好制度与不好制度的评价标准是规律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下功夫研究规律。认识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多交流,缺一不可。

下面这个图是时间管理优先矩阵,很多人应该都知道这个:

这个矩阵讲述了一个道理:多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也就是B,紧迫而且重要和紧迫但不重要(A和C)会减少。长期坚持下去,会让你的工作从容不迫,一切尽在掌握。

那么,企业里,有各种各样的制度,我们应该在重要的制度上多下功夫。哪些制度属于重要制度呢?

首先,章程是最重要的制度或法律文件。绝大多数企业不重视章程,认为那就是个摆设,是写给工商局看的。这种观点也对,也不对。说对呢,是因为这种观点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就是一个没有宪法的国家,而在法治国家里,宪法是第一大法,是最重要的法律,中国为什么不重视宪法呢?因为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就不是法治文化,而且实践中大多数人就是这样操作的,也没出啥大问题。那又为什么说不对呢?如果你想让企业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那么必须建立法治文化,章程就是最重要的法律。重要在哪里呢?重要在:它是约束股东、约束老板的。一个企业能否最终建立起法治文化,关键看谁啊?关键看老板,因为企业的文化就是老板的文化,老板如果重视法治,企业一定能建立起法治文化。大家熟悉的华为,华为有一个华为基本法,这是任正非非常看重,认真起草的一份文件,对华为的发展方向、价值观等起着非常重要的明确和指示性作用。章程里,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呢?是愿景、价值观,那是股东们在一起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但绝大多数的企业章程里是没有这部分内容的,试想,如果幼年共产党的章程里,不写它的发展目标,它还能有今天吗?

除了章程以外,企业还会有各种类型的具体制度,比如:销售奖励制度、财务制度、考勤制度等等。在这些庞杂的具体制度里,也同样有更为重要的制度,我个人观点是:在林林总总的具体制度里,人力资源制度是最重要的,是核心。它包括人员的招聘、考核、奖惩、任免等等。一个好的人力资源制度能够发掘现有的人才,能够吸引外部的人才,能够激发人才的激情,还能够淘汰不合格的人,而把人才发掘出来,吸引过来,把他们的激情激发出来,这不就是管理的核心吗?

那么制度该如何建立呢?制度是一个体系,从哪里入手去建立和完善这个体系呢?

对于章程这种核心文件的订立,和其他规章制度的订立是有一些区别的,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时间和驾驭能力。由于章程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的愿景、价值观、股东之间的关系等员工缺乏判断能力的问题,所以应该由老板牵头,责任部门或外部律师辅助开展工作。而对于其他的规章制度,相应的责任部门更有经验,而且老板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应该由责任部门或外部律师牵头,老板来进行。

上面说的是责任问题,就是应该由谁来负责的问题,负责人员应该从哪里入手的问题。对于章程,应该从讨论企业的发展目标、愿景以及企业的各种重要关系,比如:企业与股东的关系、股东之间的关系、股权的继承问题、企业与股东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入手。而对于其他的规章制度,则应该从流程入手。首先,建立流程,完善流程,优化流程。好的流程应该是一个能够“自我运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系统。然后用制度把流程固定下来,并建立对于流程的修改、完善、执行等配套制度。

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人才

什么是人才?我认为的标准是:

有梦想。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厨子不是好裁缝。没有梦想的人动力不足,激情不够,干劲也不足,而且,不仅自己不足,还会把懈怠的状态传递给周围的人。

能满足企业发展的技能需要。也就是说,从企业当下的发展来看,对这个人有需求。

有很多人认为人才品质要好,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不能一概而论。上面说了,德才兼备的人属于人中龙凤,遇到一定不能放过,要么把他挖来,要么就要持续关注他,给他投资,是人才就一定能出头。这个没什么争议,争议比较大的是:德才不能兼备的时候,如何对待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的人?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个问题主要需要老板问自己,为什么呢?一个管理高手是能够驾驭各种人的,能把各种人才都人尽其用,不管他有德还是无德,比如:曹操,手下用了很多无良之人。而如果老板不是一个管理高手,那确实要慎重。所以,这个问题并没有一刀切的答案,主要要根据老板对自己的认知来确定策略,所以,自知很重要。

另外,人才是有时间性的,某一个阶段的人才,到了下一个阶段就未必是人才,因为,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求是不一样的,同时,企业和人的发展速度也常常不匹配。

在处理人才与企业的关系中,企业经常会遇到两个困扰:一是人才留不住,二是曾经的人才慢慢地变成了企业的包袱。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企业发展速度与个人发展速度不匹配造成的。有时候是企业在不断地快速发展,而一些人才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停滞或发展缓慢,不能适应企业的情况;有时候是企业发展进入了瓶颈,而部分人才仍快速发展,以至于超出了企业的安置能力的情况。在后一种情况下,往往会以人才外流的形式来结束这个矛盾;而在前一种情况下,往往很多老板会觉得比较为难,不好处理。其实这两种情况考验的还是制度的完善与否。比如,后一种情况,考验的是激励机制是否完善。而前一种情况,考验的是考核、评价和任免制度是否完备。当制度完备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按制度办就好了。企业在很小的时候,会更多地依赖人才,同时也依赖人去处理人才的问题,而当企业进入到一定发展阶段,应当更多地依赖制度和文化,通过完善和优化制度、体制来吸引人才、运用人才、处理与人才的矛盾,要从制度上去找原因。

以上,是对打造优秀企业的核心要素的思考。当然,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其他多如牛毛的因素,然而,多在上述三个因素上下功夫,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