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34期 |
◎食在天府——蓉城漫笔之三 |
对于成都,始终有一种牵挂与情愫让我难以言状而又激动莫名。在我心中,对这座城市有如故土家园般情思难忘、令人眷恋,也似梦中之城一样可爱温润、总欲亲近。虽然这种感受常常不被外人所理解,甚至有时自己也觉得是自作多情,但它在我的心底却久久萦绕、不能释怀。尤其是当我想起成都数不尽、吃不完、甚至叫不上名字的各色美食,我就忍不住心潮涌动,急欲身处那琼筵佳肴之间,乐享口福、大快朵颐。 有人说,成都是被吃喝玩乐包裹着的城市,这话我不能完全认同,但把“吃”放到成都城市生活的第一位,我却感同身受、至为首肯。四川人好吃天下闻名,不光好吃更会吃,同样的原料,他们竟能以不同的方式做出千变万化、别致多样的味道来,足见他们在吃上所下功夫之深。也正因对饮食有着这样的执着和专注,在这片“鼓腹而歌、以乐其身”的天府之国里,才创造出声名远播、享誉中外的川菜,精巧味绝、琳琅满目的小吃,还有那火熬三江水、锅烫四季鲜的火锅等众多饕餮美食,堪为称道而又回味无穷。 很多人提到成都饮食,一念之间闪过的就是“麻辣”二字,似乎这就是它的全部味道和所有特色,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且不说形色各异的小吃,单就川菜而言,诸如麻婆豆腐之类以麻辣味著称的菜肴也不过只占到三分之一而已。就连闻名天下的火锅,也是讲究“麻辣鲜香、爽滑嫩烫”皆需具备其间、八味缺一不可的。其实,在成都还有许多口味风格各异、秀色甘诒独特的美食令人垂涎欲滴,吸引着每一个闻香慕名、远道而来的客人。 当你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里,无论是店招还是香味,总会让你经不起诱惑,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来过过嘴瘾、安抚下肠胃。喜欢甜食的,凉糍粑、米花糖、三大炮、蒸蒸糕、珍珠园子……香甜软糯、色型惧佳。偏爱麻辣的,凉糕、卷粉、钵钵鸡、担担面、豆香干……花样百出、热辣鲜香。如果你是肠胃给力的好吃嘴①,那么,滋味醇美的蛋烘糕、诱人食欲的铺盖面、酥软可口的叶儿耙、温润清爽的冰醪糟、辛香劲爆的冒菜、别有风味的冷啖杯、透薄如纸的灯影牛肉、香绕舌尖的粉蒸排骨,甚至是小馆子里顺手拈来的洗澡泡菜,一餐一样、一个月你也吃不完。如此名目繁多的大小美食只会让你在油润舌颌、满嘴生津之余,感叹自己吃不够、停不住、放不下,那种感觉简直不摆了!② 成都饮食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来自民间,很多美食直接以其发源地或最负盛名的制作人来命名,前者如科甲巷龙抄手、城隍庙豆汤饭、牛王庙怪味面等。后者如赖汤圆、韩包子、谭豆花、白家肥肠粉等。也有两者兼具的,如荔枝巷钟水饺、洞子口张凉粉、昭觉寺和尚锅巴等,仅听其称谓就让人觉得朴素亲切,可以说是既好吃、也好记、更好找。 此外,为食客着想和易于制作也是成都美食的一大特点。以成都面馆为例,不仅味分多种,而且与别地不同的是,竟可以从一两点起,食客可先点一份、不够适量再加。也可各点一两,将几种口味依次尝遍,绝无浪费的同时显得面面俱到,又极具人情味。同时,很多美食用料极其简单,甚至可以用本无人问津的“下脚料”炮制而成,如夫妻肺片、毛血旺等。原料易寻加上便于制作,自然易于普及推广。正因如此,我们在享受着入口生香、心满意足的同时,也就可以更真实的去体会成都美食所独具的平民化特点和深层内涵。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食材原料丰富多产、品质茁壮,这是成都人讲究美食的基础条件,而包容四方、吸收融合则是川派饮食自成体系、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上多次的人口流动和迁徙,特别是清康熙年间“招民填川诏”所带来的、被后世称之为“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在为巴蜀大地带来农商兴旺、人丁繁盛的同时,也为其饮食文化的形成与丰富,注入了手法多样的技术和不同地域的元素。在相互磨合、兼融互补、交流借鉴的漫长过程中,川派饮食创意不断翻新、花样层出不穷,并最终形成了以“撇脱、杷和、大砣、热烙”③为鲜明特色的实用原则,和我们今天所认识到的“调味多变、菜式多样、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尤擅麻辣”的体系格局。 现在,当我们走进成都,无论是在人头攒动的白天,还是在霓虹闪烁的夜晚,这座名副其实的美食之都,街头巷尾、楼宇之间都弥漫着诱人的浓香。令人眼花缭乱的美食已成为一幅幅文化剪影,映衬着这个城市过往的风貌,也充实着百姓的寻常生活,在人们啧啧连声、慢酌细品间显得是那样的别有滋味、美不胜收。但我们可曾想到,今天所安享和品味的美食佳肴皆是先民前辈兼容南北、博采他山之石的结果,也是他们合壁东西、吸纳众家之长的收获。 凡人,虚怀则强;凡事,有容乃大。这也算是成都美食在满足我们口腹之欲的同时,给我们的一点人生启示吧! 备注:1、成都方言:特指爱吃的人。2、成都方言:好极了、没的说。3、成都方言:撇脱(方便易制作)、杷和(酥软易消化)、大砣(量足能吃饱)、热烙(熟透不夹生)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