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志集团
企业文化
伟志集团
首页 > 企业文化 > 企业内刊
总第145期  
◎夸孩子聪明,是伴随一生的魔咒

 

夸孩子聪明,是伴随一生的魔咒

孟书子

从小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这是个才女,聪明的很。” 如果说聪明二字在我的小学,甚至中学时代是良好的祝愿,到了高中毕业直到我出国,它摇身一变,变成了甩都甩不掉的魔咒。发展心理学在谈及教育小孩的时候,也非常忌讳这两个字。

全中国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斐然,可是这个目标局限了家长们的视野,也给孩子的内心施加了无谓的心理压力。我的妈妈是一个很智慧的女人,但是她良好的心愿却得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小的时候,妈妈为了让我自信一些,她告诉我我是个聪明的孩子。她热切的眼神20年来从来没有变过。小时候妈妈借助钓鱼游戏教我认字,看到我迷恋《还珠格格》就鼓励我读清朝历史。后来我迷上了英国魔幻小说《哈利波特》,她就走遍当时的本地书店,最后在首都淘来最新版的书。在大陆还没有译本的时候,我已经拥有了台湾版的第一本《哈利波特》。我对《哈利波特》的迷恋让我发现了翻译中生硬的中文,妈妈鼓励我去念英文版本。(仔细想来,也许那是我出国念书的第一个征兆。)

“聪明”这两个字在小学的时候让我自信无比,我坚信我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成功的早教的确让我在小学的时候游刃有余。初中一年级我搬到了大连。第一次期中考试我只考了年级188名。我顿时就哭成了泪人。后面的几次考试,上了发条的我一口气冲到了年级19名。可是,幸福随着我再一次搬家又一次烟消云散,我考进了北京四中,然后我就又垫底了。好在四中很人性化,从来没有公开朗读过我那惨淡的排名,只是发给我一张张的小纸条。我又开始咬牙奋战,到了第二年,我又排在了年级前20。

但这个故事,其实很悲伤,它并不是对奋斗的讴歌。从一开始,我的所有动力都来源于我很聪明,我应该比别人厉害才对。但是这个逻辑,一定会在强手如云的世界里漏洞百出。美国,就是我的第一个滑铁卢。

如果说在中国万千高考大军过独木桥的时候,我一直是个站在聪明者队伍里的幸运儿,那么来美国念书的最初两年,我又幸运地倒下了。杜克大学是全美排名第八的学校,原始森林环绕着哥特式教堂建筑。那本来应该是一个青春女孩的天堂。然而,跟原来书本不一样的语言,金发碧眼活力四射的美国同学,和国内各个高中的尖子生,组成了我的炼狱。思想因为语言的不熟练憋在肚子里倒不出来,文化差异大,学不过别人,连玩也玩不过。慢慢地我的心理压力让我开始怀疑出国的决定是否真的正确。

夸孩子聪明,就是在告诉孩子他们本人的特质。每当孩子做好了一件事,“聪明”这种夸奖便让孩子自动将结果归因于自己本人的天生特质,而不是他们对于这一件事情的理解,以及他们的努力程度和坚持程度,即所谓“对人不对事”。 而当我们对孩子说“你真棒,这件事做的真好!” 的时候,孩子理解到的是大人对这件事的赞扬。

给孩子贴上“聪明,迟缓”等标签会让孩子渐渐地将事情的成败都归因于自身先天的特质,而不是他们后天的努力和一件事本身的特性。当“聪明”的孩子再不能比过别人的时候,孩子的心里会立刻将结果归因于自己本身的原因。“比不过别人,我就不再聪明了。如果我不聪明了,那我是谁呢?”

2012年对于我来说是人生的低谷,也是思维的高地。充满了挫败感的学习生涯,混乱不堪的人生规划,加之浮夸冷漠的社交圈,激发了我的求生本能。我开始思索自己,寻找问题的根源。当时还是经济专业的我,一口气选修了两三门心理课。不好意思去看心理医生,就只好挽上袖子自己来了。

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开始寻找自己的时候,她才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价值。渐渐的定义自己这件事成为了我的生活主旋律,去掉所有的光环和附加价值,我是谁?

不要小看这件事,寻找自己很困难。一个人要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了解自己深层次的欲望,了解自己的心结和恐惧才能真正地做到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义和目标。那些看起来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可能并不真地了解。可是漫漫高考路剥夺了孩子探索内心的机会。大部分家长也从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了解自己,给很多人造成了一生的迷茫与困惑。

寻找自己的这个命题,伟人尚且躲不过,更何况青春年少的孩子们。作为家长,首当其冲的不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而是引导孩子如何认识自己。

寻找自己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尤其是当孩子们上了学,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的时候。家长可以做到的,就是不要剥夺孩子思索自我的权利。了解自己,通常在课本里是没有答案的。抽时间陪孩子坐下来,听听他们是怎么想自己的,他们喜欢什么,又恐惧什么。

这类对话日积月累会变成一笔宝贵的财富。甚至大学选什么专业,毕业了做什么工作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同时,要让孩子充分地经历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光读课本是不会了解自己的。鼓励孩子阅读,允许孩子多交朋友,甚至鼓励孩子谈一场恋爱,都将给他们宝贵的了解自己的机会。

那一年,我每天思考自己的喜恶。我发现自己喜欢自由,不喜欢被规矩绑手绑脚。我发现自己观察力很强,但是独立能力很差。我发现自己喜欢深入交流的友谊胜过呼朋引伴的姐妹淘。我发现自己害怕孤单,却更害怕吵闹。我发现自己喜欢帅气但沉默的男生,讨厌放弃自我的女生。更深入一些,我发现我爱跟别人比较的弱点最终让我陷入瓶颈,我发现我脆弱的体质和过重的防范机制使得我根本不适合事务繁重、人脉胜过业务的金融业。

我敏锐的感受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促使我选择了心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专业,我开心极了。同时我放弃了无时无刻的横向比较,开始为自己设立短期目标。看着自己一点一点的进步与超越,我既充实,又幸福。

你的孩子了解自己吗?家长们可以问问自己的孩子。她/他最深层的恐惧除了蜘蛛是不是还有失去自我,他/她最擅长的事情是不是除了做数学题还有开导朋友?

与母亲多年的交流,让我寻找自己的时间并没有太长,但是郭衡却远没有我幸运。一个人的痛楚和无助达到了什么程度,求死欲望才会大于求生本能。她曾经释放出多少隐晦的求助信号,我无从得知。一个智力超群,努力异常的女生,折陨在美国这片自由的土地上。我理解她的痛苦,也叹息她的不幸。

大学毕业之后,我带着对心理学的热忱,考了哥伦比亚大学心理系的研究生,而这一切,真地是源于那张自我勾勒的人生图画。入了秋的纽约,热闹也冷清。在每一个不一样的夜晚,我总是想着,如果我最终没有定义自己,那我又会是谁呢?(本文由向炳伟董事长推荐)

 

作者孟书子,现年23岁,现在是哥伦比亚大学teacher college(教师学院)心理学系研究生。2009年自北京四中去美国杜克大学念经济学本科,后自杜克大学转学到纽约manhattanvillecollege学习心理学,2014年考入哥大发展心理系。

上一篇   下一篇